「有沒有一種服裝店,既可以賣衣服,又可以賺很多錢?」這是週日姊姊的問題。

起因是,有一天,他告訴我,他要去服裝店賣衣服或是自己開一家服裝店,美眉也跟著起鬨說要去顧店。
「萬一,我們兩個不住在一起,那就不能一起開店了阿!」姊姊這樣回答美眉,
小的馬上覺得這確實是個問題的安靜下來。
「所以,我們可以去店裡上班,當賣衣服的人呀!」姊姊做此解釋。(她只是想,不能在一起,就各自去上班)
「你知道,在店裡賣衣服的小姐,其實並沒有很多錢嗎?」我點了姊姊一下,(SOGO樓下賣鞋的那種例外)
因為這不符合她原先既要賣衣服還要賺很多錢的想像。
「真的嗎?」姊姊有點吃驚。
「那有沒有設計師,既可上班又能賺很多錢?」
「有!那你必須是個市場需要的好手!」

我舉了幾個:木工師傅及地磚師傅的例子(商週782期),不管孩子能不能聽進去,我還是盡量完整的表達,知識的涵量與工作的偏執,在藝術的領域的重要性與強度。電視冠軍不也是這種現象嗎?

當機器大量生產後,價格平民化後,人類想要什麼呢?想做什麼呢?當想要與想做之間Match,經濟學上供需的兩個端點始焉成形,交易才能發生,正或負的利益才能產生。

記得,有段日子,我必須身兼人事主管,當時有些高階主管的職缺;來的人,有些是自己應徵的,有些是HUNTER介紹的,通常,比學歷,不相上下,比經歷,各有優劣,我常常問的是:「你有這麼多的能力與知識,現在的工作內容及環境大概是這樣,你打算怎麼經營?」,是的!當你的知識用不出來時,知識就不是力量。

上述問題,最詭異的答案是:「看公司的政策及方向,再來思考!」,是投機還是怕砸了面試的機會?!如果是執行面的人員,我可以接受,但是,高階主管剛好不是這樣的,通常,我們得面對5 %的訊息,1% 的時間長度,下100%的決策方向,是不是好手?有沒有能力察覺、協調與即時修正,也是指標之一,大家都是凡人。

最近,天氣暖活些,放學後多半先去外面跑跑跳跳,以免小朋友的眼睛又不小心弄差,一路散步,常常聊天,幻想三十年後的自己,也算是種自覺的練習吧!只是,我希望孩子,能夠更瞭解自己的想要,而不是一路聽話的唸上去。一路唸到博士?ㄏㄏㄏ!如果確定自己很愛唸書,也是可以啦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attle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